【3月17日】市場靜待議息結果,美股3大指數靠穩偏弱,道指跌127點或0.39%,標指跌0.16%,納指升0.09%。噚日提到標指步入頂步要開始計算值搏率,上方阻力3990發揮作用,標指在創出新高3981後有回吐,最後倒跌至3962收市。
早前息差擴濶,資金從科技股換馬至銀行及資源股,今晚有議息結果,究竟美聯儲會否利用沽短債買長債,去打壓長息上升呢?一旦如此操作,息差將會收窄又會對銀行股不利,若息口上升受控,科技股相對又有較大吸引力,留意議息前已有資金開始反向操作,沽銀行股換入調整完的科技股。納指一度升破13450關鍵阻力,尾市收幅收窄至13471,美聯儲操作將影響美股的板塊輪動。
美國20年債息拍賣需求強勁,但十年債息仍高據1.62厘不回,越來越多投資界大佬表示對通脹擔憂。明眼人也清楚,油價銅價如此爆升,只有1.6厘回報的十年債券,又如何抗衡通脹。就連前債王格羅斯也加入沽空美債行列,他預期通脹將升至3%至4%,並指出白宮在市場再投入1.9萬億美元資金,加上可能出台的大型基建計劃,無論如何也會推高刻下物價。
過去這些投資界大佬,會因應美聯儲的QE動作,從而買入美債,然而今次明顯變成bad boy,不聽美聯儲的話。他們的論點是當十年美債息跌至0.5厘,只有美聯儲不停托市才能維持如此天價,在賭向上有限情況下,反觀通脹有機會失控,美息向上空間相對大得多,賭債價向下有很大空間,巨利正在改變市場思維。
美股第一波驚嚇完結,市場正進入「息口上升」的適應期,估計未來一段時間息口難大幅下降,投資者只能慢慢適應。通脹上升代表經濟向好,企業盈利增加,未來一段時間將會是擔心息口跟盈利增長之間的搏弈。簡單而言,美股由過住的上升期,開始進入頂部橫行,直接息口升破臨界點,一旦對息口擔憂遠高於盈利增長的憧憬,股市將步入熊市。
內地近期公佈的經濟數字,看上去都是一堆30%以上的高速增長,實況是如此誇張嗎?非也,去年因疫情經濟停擺,經濟陷入衰退,故此不少數字出現超過30%倒退,令去年數字基數很低。如此一來,跟去年作比較數字欠公允。要準確評估,應該將過去兩年數字平均化,再跟2019年同期作比較。如此一來,今年首兩個月工業複合增速率其實是8.1%,較2019年同期增長5.3%為高,主要是歐美需求帶動出口回升,首兩月出口複合增長達15.2%,也遠高於2019年同期的3%,這說明為何去年第4季航運股偷步炒上。
今年內地鼓勵「就地過年」,春節後復工較往年快,加上歐美訂單強勁,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升至2.47%,高於去年第四季的2.1%,當中尤以房地產行業增速較高。近期內房股開始轉強,但內房一向是阿爺禁忌,小心一好阿爺又出來刻意打壓。反觀零售消費錄得0.42%負增長,遠低於去年第4季的1.6%正增長,君不見內需股開始步入調整嗎?
回說港股,外圍回穩,恒指明顯於28400尋獲支持,內地套現潮告一段落,筆者估計恒指繼續在28400至29600之間上落為主。北水再流入64億,主力掃入騰訊(700),小米(1810),留意美團(3690)再有6億元流走,北水鐘情度大幅下降中。
噚日尾市所見個股買盤增加,推升起股價,但整體大市成交卻縮減至1545億元。成交縮減說明了早前成功高位套現者不願再入市,高位被套者又不願低價打靶,形成交投兩閒,由於沽壓減少,在低成交下機構投資者推高股價減少幅面損失。筆者為何擔心成交縮減?因為長期買盤不足會折磨持貨者信心,最終演變成股價陰跌,當部份持貨人承受不了這種陰跌格局,會誘使他們沽貨,慢慢又變成沽壓大於買盤,所以港股不怕升不怕跌,最怕是成交縮減打擊人氣。
希望大家多一點👍及多share支持一下🙏
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
#圖太郎